第311章 红帽子 (第2/2页)
许望川想了想,道:“就这么办。那我明天就回蓉城,去把这件事办了。”
许望秋笑道:“先别急着回去,我明天下午带你去中科院,给你找几位老师。咱们公司注册之后,前半年什么都不做,就是招一批工人,让中科院的专家给你们上半年课。等你们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之后,再来搞公司,这样成功的把握才更大。”
听到许望秋让自己学习半年,许望川愁眉苦脸地道:“望秋,我就免了吧。你又不是不知道,我没你和望北的脑子,不是读书的料。你说我们都是一个妈生的,怎么你和望北读书那么厉害,而我就不是读书的料呢?”
许望秋解释道:“让你跟着中科院的专家学习,不是希望你对计算机有多深的研究,只是让你掌握一些基本的东西。这样以后公司在搞研发的时候,你才能心里有数。比如我们搞汉卡,起码你应该知道什么是汉卡,知道基本原理吧。作为老板你要是连公司生产的东西是怎么回事都不清楚,那这个公司恐怕也开不长久。”
许望川知道许望秋是对的,苦作脸道:“那好吧,我只能赶鸭子上架了。”
第二天上午,许望秋带着许望川来到出口公司。他让张一谋他们带着许望川到处转了转,他则到王岚西办公室向将这次西柏林之行作了详细汇报,随后回办公室处理堆积的事务。
吃过中午饭,许望秋带着许望川来到清华,将许望北从宿舍叫了出来。三兄妹好久没在一起聊天了,就在校园里找了个安静的角落,愉快的聊了起来。
快两点的时候,许望北去教室上课了,许望秋则带着许望川来到了白颐路。
四十年后这里面著名的中关村电子街,高楼林立,巨大的玻璃幕墙构成一幅幅夸张的几何图形,在蓝天的衬托下散发出炫目的光芒。此时白颐路两边是两侧伟岸的白杨树,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,而在白杨树的后面一片灰色建筑,被农田分割包围。这些建属于中国科学院,包括计算所、物理所、数学所和电子所。
许望秋和许望川顺着宁静的街道,朝物理研究所走去。走到离物理研究所将近一百米的时候,一位老人迎面走来。老人看起来和一般的北平老人没什么不同,穿着蓝色外套,脚上一双布鞋,背着手慢悠悠地走着。当老人走过来的时候,许望秋赶忙拉住许望川恭恭敬敬地站起旁边,给老人让出路来。
等老人过去以后,许望川好奇地道:“那老头是谁啊?”
许望秋低声道:“是王淦昌先生。”
作为兵工厂子弟,许望川当知道王淦昌是核物理专家,也听说过他以身许国的故事。1934年拿到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后,心里的第一个想法便是“我要回国”。德国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劝他“科学是没有国界的,中国很落后,没有你需要的科学研究条件,你又何必回去呢?”王淦昌毅然拒绝道“科学虽没有国界,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。身为中国人,我的祖国正在蒙冤受难,我要回去为她服务”。1961年王淦昌收到中央通知,希望他参加核武器研究。为了保密,他必须要改名。王淦昌毫不迟疑的答应了,并留下了掷地有声的六个字“我愿以身许国”。
许望川文化水平不是很高,但从小有英雄情结,在他心中王淦昌这样的人是大大的英雄。听到眼前的老人是王淦昌,当即对着王淦昌的背影鞠了一躬,转头道:“没想到像他这样的大科学家,看起来竟然跟普通老头没什么两样。”
许望秋看着王淦昌的背影,由衷地道:“这大概就叫返璞归真吧。”
外人进入物理研究所不但要在门卫登记,还需要预留有效证件。许望川便把自己的工作证留在了门卫室,然后跟许望秋走进了物理研究所。
在物理研究所大楼门口,许望秋拦住了一位中年人,客客气气地道:“同志,请问您知道陈村先在什么地方吗?”
男子打量着许望秋他们,问道:“你们找陈村先有什么事吗?”
许望秋解释道:“我们听说他开了一家技术服务公司,能够提供培训以及其他相关服务,我们正好有这么方面的需要,就想把这事交给他们公司来做。”
男子颇为怀疑地道:“你们是什么人?”
许望秋掏出工作证递给男子:“我们是电影出口公司的。”
男子接过工作证,看到许望秋三个字不由一怔,随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:“你是那个前几天在西柏林拿金熊奖的那个许望秋,我说你怎么看起来有点面熟啊。”他把工作证还给许望秋道:“陈春先现在不在所里,在花园路的工业公司,我带你们过去。”